国风网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中国风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图中这位站着的老者是福建著名漆器艺术家李芝卿

  这一对神韵独特、质地轻巧的仿紫铜狮子便是我国著名脱胎漆艺专家李芝卿的杰作,它们至今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

  关于仿紫铜狮子的创作灵感,还是源于李芝卿游览福州西湖公园时,看到的一座名为开化寺的老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它们完全不同于北方派狮子的威武,而是充满了南方的灵气与温和。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福州开化寺石狮

  李芝卿他心想,何不以这对石狮子为模型,脱制出一种新型的作品呢?中国人好客,在宴请招待中外宾客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门前,放置这样一对造型的狮子,既能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吉祥文化的特点,又能让中外客人感受到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魅力。

  可是,用轻巧的漆器表现厚重、威猛的狮子,似乎能难想像,可以说,漆器不是塑造狮子的最佳载体。李芝卿决定将自己独创的仿制古铜器的方法用于脱胎漆器狮子的制作。几个月之后,脱胎仿紫铜大对狮制作完毕,并送往人民大会堂。在安装时,这貌似千钧难举,实乃一指可移的狮子深受工人们的喜爱,它们栩栩如生,憨态可掬,俨然成了人见人爱的“狮子王”。

  差点被“枪毙”的瓷板画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王锡良

  1959年,随着人民大会堂装修完毕,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为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工作,就是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画1米多高,3米多宽,整幅作品气势雄浑。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图1是人民大会堂刚落成时,陈列于江西厅内的瓷板画《圭峰奇秀》(摄影/刘禄山)。

  从元代开始,江西景德镇就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并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官窑”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清康熙、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中开始出现绘有中国画图案的陶瓷作品。但国画是平面的,陶瓷是立体的,陶瓷绘画材料笔法与国画也存在差异,想在陶瓷上呈现中国画的效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然,在王锡良看来,这些基本的技艺并不算难,而难在要画出没有画稿可循的井冈山全景。而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用现实主义题材,完成这么大的瓷板。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今天的江西厅内,有一幅名为《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绘画作品,它已不是当年的瓷板画,而是画家余新民的国画作品。

  王锡良向领导要求去井冈山实地体验生活,充实画作的内容。“井冈山那么大的山,几个哨口我都是靠脚量着去”。王锡良带着干粮在山上住了十多天,写生的纸就用了上百页。

  半个月后,王锡良开始根据写生的素材进行创作。烧制完第一块时就有人议论纷纷,因为他不是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颜色,简化了工艺,但画意更浓。其中最尖锐的批评就是“画了二十多年瓷器,连料性都不懂,还想进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左为王锡良

  王锡良的作品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烧制出来后,被送往省城南昌,果然引起了一些议论。王锡良被通知立即赶往南昌解释此事,景德镇其他人画的都得到了肯定,就王锡良的过不了关。来不及再重新画了,王锡良决定赌一把,拿到北京试试看。

  结果作品一到北京,其他人的被刷下来了,瓷板画就留了王锡良这块。因为专家们对他新表现手法的探索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最终,王锡良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其大气磅礴得到了一致赞扬,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挂了许多年。

  刻在石头上的“丰收”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这一尊散发着田野丰收气息的香炉,就是青田石雕的代表作《五谷丰登》

  1959年国庆前夕,正逢人民大会堂落成,北京城内“双重喜庆”的氛围尤其浓烈。一件名为《五谷丰登》的青田石雕作品,也带着“丰收”的气息,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有美学家在看了这件作品之后,如此评价:石头给了作者以灵感,而作者则给了石头以永恒的生命!

  尽管获得不少好评,可《五谷丰登》的诞生跟时年41岁的的创作者浙江省青田县石雕艺人林如奎遭遇的人生一样,并不顺利。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林如奎出生于青田县山口镇,多年的乡村生活使他对农作物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与生俱来的热爱。1957年秋,有一天,林如奎与朋友相约去村中的溪流抓鱼,途经一片高粱地,望着颗粒饱满的高粱穗,林如奎突然灵光一闪:当时石雕作品题材中尚无高粱等农作物,如果雕刻高粱,不仅在题材上是一种创新,而且还能表现出青田石的“彩石”特色,何不一试?

  为了创作,他又决定来年亲手种植高粱观摩,再着手雕刻。可谁知,他还未动刀创作高粱,便在1958年1月的“整风”运动中受到了无辜的打击,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投身于浙南地下斗争的老党员被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政治上的打击反而使林如奎“因祸得福”,摆脱了行政事务上的重担,使他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专心致力于石雕艺术的创作。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1959年初,已被划为“右派”的林如奎被调到了县石雕厂的创作组进行石雕创作设计,为建国10周年和人民大会堂的建成献礼。当时,由于正值“大跃进”时期,省里领导得知林如奎擅长农作物的雕刻,便想让他创作一件顺应时势的作品。

  林如奎接到任务后,结合已有作品的经验,决定将高粱、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融为一体,展现一幅喜庆的丰收场面。在秋收即将来临之际,他运用娴熟的立体镂雕、圆雕等技艺,终于将农作物“移植”到了五彩斑斓的石头之上——那略红的部分被雕镂成高粱,金黄的部分被刻成粟米,黄绿的部分则被处理成叶子及怒放的山花……每一片叶子和每一个稻穗,他都运用细腻的刀法去完成,上下左右既有空间感,又都连筋带骨,一体化地组合着画面,集中而又不落俗套。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著名石雕艺术家林如奎与作品《五谷丰登》合影

  林如奎以《五谷丰登》来为这件作品命名,通过他一刀一刀的雕刻,他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富裕谁都向往,而这种向往也需要勤劳来完成。

  毛泽东唯一题字的画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7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苏省国画院要他速归的电报:“抱石同志,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

  

人民大会堂古建筑,故宫之外的一座艺术品宝库(2)

 

  关山月与傅抱石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于是他中断了写生,匆匆赶到南京家里,才知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人点将,要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巨制迎接建国10周年,合作者是岭南派的关山月。而画幅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也不多见,宽9米、高5.5米。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古建筑猜你喜欢

热门古建筑推荐

更多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