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规模小、学生少,所以私塾里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教学,老师端坐于讲台上,将孩子分别叫过来,用笔点书上的几句文字并念给孩子听,这叫做“点书”,第二天又把孩子教导跟前,让孩子念给他听,叫做“证书”,如果读不好或者忘了,就要重打手心。有的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跑去找老师理论,老师就把一张纸贴在教室门上,上面写着:“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怜子,不可送来读”。
800年来,屿北村一共出过1位状元,8位进士、10位秀才,西北侧有一栋秀才宅第,屋主父子两人都是清朝的秀才。1950年代,汪益革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他要经过步行、轮船、汽车、火车四种交通方式,花上三四天时间,才能从屿北村赶到学校。
在屿北村,传统手艺的学习也是家教的一部分,除了读书,小朋友还要跟长辈学习怎么做豆腐、年糕、索面、麦饼,甚至是酿酒的技巧。